閱讀「談錢」讀後心得

閱讀「談錢」讀後心得

攝影師:Andrea Piacquadio

文:王冠樺

俗話說 : 「家家有本難念經」,尤其是在碰到敏感的金錢問題時。
在你的家庭中,有關於金錢上的教育與討論嗎 ?

在中國的家庭中,父母甚少與子女討論關於金錢的事,金錢常是一種隱私、金錢也常是一種權力。在Grace諮詢時也常碰到,身為子女的不敢與父母談論關於自己「錢的問題」,不論是在財務困難時,或是在發現傳承與繼承的可能問題時。在我們求學的過程,學校教授我們專業的知識,但關於財商上的知識與常識方面,卻是甚少教導的。

想要妥善理財,要先從談錢開始

多數人是透過自己的生活認知與經驗,來認識它與使用它。而「談錢」這本書的作者艾麗克斯.霍爾德 女士,在30歲前,每月都刷爆信用卡、也常提光銀行戶頭內的錢,直到她開始跟財務治療師談起自己的消費行為、交友狀況和債務,才發現「談錢」,是學習別人怎麼花、怎麼賺,甚至怎麼存的最快方法。

而談錢不是討論數字上的優缺點,而是需要由「生活的選擇」、「焦慮」與「自由」,來探討自己關於金錢的狀況。在處理金錢及其相關的情緒、行為和關係時,我們可以透過「對話」了解自己使用金錢背後的原因,進而改善自己與金錢上的關係。

在我們面對金錢時候的行為,可能會與我們的「性格」相關,有些人可能因為「不好意思」,例如 : 不好意思麻煩別人、不好意思拒絕別人。有些可能與我們的「習慣」相關,例如 : 花錢習慣、用錢習慣、家庭習慣等。而影響這些性格與習慣的源頭是什麼?這也可能是我們現在財務行為後面的原因。

「在花錢習慣上,自己像爸爸還是媽媽,這個問題大家思考過嗎 ?」因為我們對於金錢的行為、關於金錢的信念,都是由童年時期就開始建立的。Grace在與朋友討論關於「錢的問題」時,也發現到人們在「錢的現況」上,或多或少受到金錢知識、性格、情感以及家庭等相關因素,而影響了自己面對金錢時的想法與行為。

而這些因素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淺移默化的影響與養成,因為家庭是我們第一個學習的場所、是我們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,在父母耳濡目染的環境與習慣下,自然也影響了我們的金錢觀與用錢的習慣,我們會模仿好習慣,也同樣會模仿壞習慣。

財務治療師與財務顧問

在透過探索每個人心裡的過程,書中介紹到在國外有一種職業稱為財務治療師,他們可以透過使用「談話療法」,發覺影響客戶財務行為的心理,進而替客戶改善他們與金錢的關係,將理性的數字與感性的心理相互觀察與運用。

Grace發現在台灣目前尚未有專門的財務治療師,也沒有相關的財務治療師證照與職業,而目前在台灣比較貼近財務治療師的應該是財務顧問的角色。財務顧問透過客戶提供的數據,可以理性的分析客戶的財務現況;透過財務現況的數字,並運用感性的談話與諮詢的方式,可以更瞭解對方如何使用金錢,如何影響自己在金錢決策時的想法。

不論是關於理性的財務數字、或是關於感性的財務心理、以及影響財務行為的底層因子等,身為財務顧問們都需要綜合的考量。越明確觀察、發覺與了解影響每個人財務數字被後的原由,將越能協助對方修正、改進、靠近他理想的財務目標。

先談錢,才能往下談未來

情感關係中,作者建議在男女朋友間先談錢,才能往下談未來,越早談錢,才能及早發現倆人間的適合度。雖然這樣的感覺有些人覺得唐突,但在Grace諮詢過的案例中發現,一般男女朋友或夫妻多是在感情穩定後才有機會談論到金錢,當面臨不同的價值觀與金錢觀產生時才選擇溝通,有些也因此而造成了感情上的裂痕。

若交往時、結婚前,能事先了解雙方各自面對金錢的態度與使用金錢的行為,將更能理解配偶對於關於自己「金錢圈」上面的選擇與排列順序,彼此理解與體會也將降低彼此間不必要的衝突。(註 : 什麼是金錢圈?每一個圈圈,代表「誰可以用你的錢」)

有錢不能讓我們倖免於金錢問題或是生活壓力,尊重每個人能支付金錢的額度,不論在家人中、朋友圈或在職場上。應對金錢與使用金錢的態度,也將影響到我們與他人的相處,以及每個角色彼此的金錢關係。

Grace小提醒 :

焦慮讓人亂花錢,沒錢花讓人更焦慮。面對金錢時,我們需要的三原則 :

  1. 好好理財
    金錢是關係我們生活與生命中很重要的元素,也將影響到我們的健康、家庭與人生。
  2. 好好談錢
    坦誠地述說自己在金錢上的想法與界限,透過談錢了解對方,也了解自己。
  3. 好好用錢
    用錢過與不及都不恰當,正確並有效的運用,不過度浪費也不過度守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