幫小孩買醫療險?還是替小孩投資?哪個比較好?

幫小孩買醫療險?還是替小孩投資?哪個比較好?

攝影師:Spencer Selover

文:王冠樺

家有新生兒是讓人喜悅又忙碌的事,在升格做父母後,若你身邊有一筆錢,應該幫小孩買醫療險,還是拿去做投資呢?這是身為父母很常見的問題,許多父母都想要為自己的小孩提供最好的保障,但又不想浪費錢。醫療險和投資都有各自的優缺點,身為父母應該要如何選擇呢?


醫療險的優點 : 貼補醫療支出與隱性成本

醫療保險的功能在分散醫療事故發生時「錢」的風險,可以在小孩生病或受傷時,減輕家庭與父母的負擔,支付醫療費用與住院相關的費用。也可以提供父母在孩子住院時,給予因為照顧而造成父母的薪資損失。Grace朋友的孩子在八個月的時候感染了腸病毒,因為反覆高燒需要住院,父母其中一人還需要請假照顧。在「兒童醫療補助後」,這位朋友總共支出了9千多元的醫療支出,但再加上父母請假的成本,小孩一次住院將造成父母2萬多元的資金耗損。

*註 : 6歲以下「兒童醫療補助」1.門診:減免掛號費(50元)及健保部分負擔。 2.急診:減免掛號費(80元)及健保部分負擔。 3.住院:可減免健保部分負擔及自付額,補助金額核實給付,以每人每日1000元、全年1萬4000元為限。 4.健檢:配合國民健康署補助7次兒童健康檢查掛號費(50元)及健康諮詢費。

醫療險除了醫療的支付,也能支付因為照顧孩子而造成父母收入減少的薪資補償,所以父母幫小孩買醫療保險可以達到風險轉嫁的功效。


投資的優點 :


透過投資可以讓我們有機會錢生錢
,來增加自己未來的財富,也增加子女成長與教育的費用準備。投資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和財務目標來選擇不同的工具,例如 : 股票、基金、債券……等。Grace十幾年前認識一位工程師朋友,他工作的收入大部分都存下來,也在東湖買了間頂樓加蓋的房子,一半自住一半作為出租,光租金就足以支付每個月的房貸了。但他仍舊在想辦法做產生收益的事,所以在有了孩子之後他主張不用為小孩買醫療險,因為小孩還小不易生病,等小孩長大後他們自己再規劃。

他的幾個觀點也沒有錯,透過出租產生報酬來支付房貸,20年後房子是自己的,而自己每個月的薪水也沒有減少,可以再做其他的投資來創造財富、累積資產。然而投資市場有可能賺錢,當然也有可能虧損,投資需要承受投資所產生的波動與可能的風險,因為投資是沒有保證回報的。如果投資失敗或虧損,除了造成本金的損失,也可能會影響到家庭的財務狀況。若又碰到面臨生病需要更大的醫療支出時,原本的投資工具應該繼續或出清來做為醫療的支付,也是父母在評斷時需要加以考量的部分。


因此,父母在決定是否為小孩買醫療險或拿錢去投資時,需要考慮以下3個因素:

  1. 小孩的年齡和健康狀況:
    醫療險的範圍通常包括住院、手術、門診、特殊治療等,不同的保險公司和保單會有不同的規定和限制。一般來說,醫療險會有一定的免賠額、保額上限、等待期、年齡限制等,所以在選擇醫療險時,要仔細比較和了解各項細節。

    小孩年紀越小、健康越好,買醫療險的成本較低,而且可以享受較長期的保障。當年紀變大、或是健康變差時,買醫療險的成本將變高,而且可能會有更多的限制或被醫療排除的因素。例如 : 保費變貴、商品停售、體況不行或突然重症……等,而造成想規劃醫療險時無法規劃的狀態。

  2. 家庭的收入和支出:
    過與不及都不恰當,合理的需求、合理的保額、合理的保費是父母在評估若要買保險,應該幫小孩如何規劃的依據。醫療保險不是為了賺錢,而是在風險發生時作為轉嫁的工具,想轉嫁多少的風險,也需要有相對的支付能力;終身多還是定期多,也需要依照父母可支付與想支付的金錢範圍內做討論與調整。

    收入高、支出低的家庭,可以承擔投資風險與醫療風險發生時,風險自留的問題;也有更多的資金可以作為在投資與風險上的分配。而收入低、支出高的家庭,則需要透過保險來降低風險發生時對家庭造成的財務壓力,而且可能沒有多餘的資金可以作為投資。

  3. 個人的理財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:
    不同的投資工具會有不同的收益率和風險,收益率越高的投資工具,風險相對也越高。投資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經驗累積技巧,不是短期致富的捷徑。在投資時,要根據自己的目標、風險承受能力、資金流動性等因素來制定合適的策略。

    理財目標明確、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人,可以選擇比較積極的投資策略與工具,可以期待有可能得到較高的回報。理財目標較模糊、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人,應該選擇較保守的投資策略,而且需要能接受會有較低的回報。


Grace小提醒 :


父母為小孩買醫療險好還是拿錢去投資好呢,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。建議父母可以根據自己和小孩的健康狀況、收入狀態、預算能力、達成目的、投資目標和風險偏好等因素,做出一個平衡和合理的決定。

因為當我們在累積資產時,應該避免不必要的保險與稅務造成我們其他資產的損失,也應該避免不能掌握的風險而造成我們財務目標的遞延。

本文與「理財好聲音」團隊合作優化產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