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理財觀念】後疫情下,財務緩衝與理財被動收入的2個關鍵
文:邱玉茹CFP
年初看到一則新聞,南投縣紫南宮發財金,去年受疫情影響,借金人數少百分之五,但信眾還金更大方,還款金額高達四億元,比前一年多三千多萬元。原來不管景氣好景氣差,賺錢的還是大有人在。
在疫情的影響下,有部分行業受到負面影響,不過也有些產業在這段時間繳出很好的成績單,除了資產配置上雞蛋不要放在同個籃子裡,更啟發是我們對於收入來源的主導權是否在我們自己手上?
在理財規劃=人生規劃的過程中,我們可能會因為疫情碰到收入中斷,或是因為轉職、傷病而造成短暫的收入減少,此時對資產的累積勢必產生影響;然而,我們沒有辦法預測黑天鵝事件何時會出現及衝擊幅度,我們能提前應對的是平日就設立好財務上的緩衝,讓風險事件發生時,有足夠的時間與金錢做調整。
財務緩衝-準備緊急預備金
收入可能有許多原因會中斷,但支出並不會中斷,每月的生活開銷、固定支出、貸款、保險等費用,估算出上述金額,建議大約準備6-12個月的支出做為緊急預備金。
舉例:個人的生活支出為2萬/月,房貸2.5萬/月,保費1萬/月,適當的緊急預備金為33~66萬。
之所以是6-12個月的原因,是因為當收入中斷發生時,至少我們有半年至一年的時間去因應與調整,擁有適當的緊急預備金準備能夠讓我們感到安心。
緊急預備金建議存放於易變現的理財工具,例如:活存、定存、教師優存……等變現性高之工具。緊急預備金的金額並非越多越好,因為過多的現金會對我們的長期理財目標構成風險,反而沒有辦法做更有效率的累積而影響其他理財目標的達成。
理財被動收入檢視-年收入與儲蓄率
若因為身體狀況或家庭因素不允許我們重回職場,那麼收入中斷期將會超過12個月,屆時財務壓力將會大幅提升,如果能提前建立理財上的被動收入,對於財務上的壓力勢必能起到減緩作用。理財的被動收入來源有許多種,包括:基金、股票、ETF、不動產、保險……等工具,每一個人的投資屬性與目標不同、相對應適合的理財工具皆不同,而唯一共同點是,越早開始累積理財的被動收入,對財務上的緩衝及理財目標的達成越有利。
舉例:工作年收入120萬,理財年收入12萬,理財收入佔總收入約9%。
您會期望理財收入佔總收入多少比例呢?20%?50%?還是100%呢?
而真正影響理財被動收入多寡的關鍵在於2點,年收入與儲蓄率(投入理財工具),才有機會創造理財的被動收入,所以回來專注於自己本業的收入,以及每月投入理財的錢有多少,才是影響理財收入多寡的關鍵。
緊急預備金的準備、提高本業收入與儲蓄率(投入理財工具),你準備好了嗎?
英文俗語:“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.”「當有太陽就要曬好乾草」,把握機會,做好準備,為未來未雨稠繆。
作者簡介:
邱玉茹CFP
經歷:
金融產業年資2011年~迄今,Smart雜誌、Money錢雜誌、好險有錢網站專欄作者,FPAT理財規劃報告書第二名
現職:
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CFP®、台灣理財促進會公關活動召委
專長:
個人/家庭財務報表、退休規劃、保險規劃、投資規劃、資產傳承
服務對象:
公教人員、工程師、醫師等族群
部落格:
艾利。財稅私事https://aaalicechiu.blogspot.com/